“吃透”MBR膜技術
最讓外界感到神秘的,莫過于讓恒通津津樂道的核心技術。
據悉,它涉足的是水處理一個細分領域——MBR膜生物技術,其工作原理是:污水經過超高濃度的微生物分解后,采用孔徑只有0.1-0.4微米的中空纖維膜進行固液分離,清水再經過臭氧消毒,最后形成水質和生物安全性高的優質再生水。
“形象點說,膜技術就等于把水中的微生物養到一根根極細的管子里去了,一捆纖維膜有好幾百根,放在一起處理。污水處理的規模越大,需要的膜也就越多。”
與傳統工藝相比,膜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物反應器的處理效率,具有生化率高、抗沖擊能力強、出水水質好等優點。
“膜技術是過去20年間工業廢水處理領域中最大的技術突破。”一位業內人士表示。事實上,包括GE、陶氏化學、西門子在內的跨國巨頭,在前幾年通過并購紛紛進入了膜技術的研發和制造領域。在國內,從事分離膜研究的院所、大學也有近100家。
對于來說,它雖然本身并不生產膜,但如何利用好這個膜,它卻有著獨到的工藝。
“如何利用好這些膜,有著很大的門道。比如,進入的水應該達到怎樣的溫度、流速、壓力,水中含有的有機物濃度該控制在什么水平,不能被消化的有機物事先如何處理,用什么菌種等。”
在陳偉看來,就膜技術而言有不少公司已經掌握,但“膜里的乾坤”,別人卻不一定吃得透。為此,專門申請了焦炭領域的膜生物處理技術的專利。
有了技術專利的,做起項目來便更加得心應手。在公司的EPC鏈條中,方案設計、零件采購、控制系統安裝、后期調試由自身完成,現場安裝等非核心環節則選擇外包出去。這樣一來,公司可以將自身組織邊界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,從而節省了大量資金和人力。
通常,在人們的印象中,水處理企業的現金流往往制約了公司的擴張速度,不少企業遇上了“回款難”的困境。就而言,“客戶一般是比較大型的企業,具備一定經濟實力,而且污水處理往往作為配套工程,相對整個工程的投入很小”,于是公司的現金流相對穩定。
但也有例外
陳偉坦言,有時在競標前,公司的設計方案不得不一遍遍地推翻,整個項目做完,甚至要花兩年之久。
據其介紹,公司競標成功后,客戶往往先付30%的預付款,由恒通采購零件。當公司將生產出的系統運到現場安裝時,客戶再支付30%,待安裝調試完畢,客戶再支付30%錢款。剩下的款項則作為質保金,一年后若設備運營正常,再進行支付。
以一年做十幾個項目的能力而言,大約需要幾千萬的資金來撬動。據記者了解,向來靠自有資金滾動發展的,眼下正積極尋求與銀行、租賃公司甚至風險投資的合作。